
导语:开斋节的来历是什么_开斋节的由来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开斋节的庆祝方式 篇一从《古兰》教导中可以看到,穆斯林一年中的这两个“尔德”(节日),的确与任何民族的节日习惯都很不相同。《古兰》说:“我为每个民族制定一种贡献仪式,让他们有所遵循,绝不是让他们为这事与你争论。你应当召唤众人来崇拜你的主。你确是在正路上的。”
根据可靠的圣训教导,穆斯林的节日一共有三个﹕每个星期的主麻日和两个一年一度的尔德节,即开斋节和宰牲节。穆斯林在这三种节日里“返回”和参加礼拜集会。这些是伊斯兰的节日,宗教性质的节日,因为在这些节日里,主要的活动是礼拜和敬畏真主。这是真主和他的使者为我们规定的聚会日子,凡遵守者都能获得许多倍的回赐和真主的恩典。从真主那里启示而来的任何指示都是完美的引导,两个尔德节和每周主麻的定制是穆斯林完美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份。穆斯林应当重视尔德节的庆祝活动。根据圣训的教导,在这些节日里,穆斯林应当沐浴净身,换上最美的或最干净的衣服。开斋节那天不许守斋戒,但也不许可我们不停地吃喝。开斋节是大集会,穆斯林从各方聚会在一起礼拜﹑祈祷﹑记念真主的尊大和清高,互相问侯﹑关怀和表示友好。
尔德节必须以伊斯兰的方式庆祝,活动的主题应当是时刻以记念真主和学习穆圣。尔德节不是民族文化的节日,也不许可把尔德节降格为地方或少数人群的娱乐活动。有些对穆斯林敌视的当权者,故意把尔德节抽去伊斯兰信仰的内容,弄成自己设想的民族活动,如唱歌﹑跳舞﹑送礼﹑游戏或吃喝。这是对伊斯兰的亵渎,对穆斯林人格的侮辱,正直的穆斯林应当抵制,而不应对邪恶势力让步和屈从。在民族节日里,穆斯林也许可参加,因为那些节日活动的目的是寻求欢乐﹑节日休息﹑互相送礼﹑借机会吃喝﹔但是,尔德节日必须以崇拜真主,记念穆圣为核心的内容,非此就没有资格称作是尔德节,那是伪尔德节。如果排除了加强信仰的目的,尔德节被彻底篡改了性质,那么,伪尔德节不是把穆斯林引向光明,而是引向罪恶,因为,偷梁换柱转移目标的伪尔德节不敬畏真主,偏离了主道,任何邪恶的行为都可能发生。
穆斯林的尔德节不是休息日,因为穆斯林的功课和职责时刻不能放松,一天不能缺少﹔而在记念真主和穆圣的节日里,责任只能加重,而绝不可能减少,绝不许可把开斋节或宰牲节搞成庸俗化的“为娱乐而娱乐”的日子。尔德节是伊斯兰的珍贵日子,在节日里,每个穆斯林参加各种祈祷和礼拜活动,提高个人的品性和道德,指望真主的更多恩典,祈求真主恩赐两世吉庆,期待比平日更多的收获。不仅如此,尔德节是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仁慈好施的日子。那一天,应当多想到平日可能被遗忘的老人﹑亲友和附近的孤儿﹑寡妇和穷人。由于,我们祈求真主赏赐恩惠,我们首先应当感赞真主已经赏赐我们的恩典,而以自己富裕的条件施舍给精神和生活需要的其它人。通过一次成功的尔德节日,使我们自己个人﹑家庭和全社会都在真主的绿荫下提高一个阶梯。
回族法定假日——开斋节 篇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根据我国回族同胞在全国各地的分布特点,即:大散居,小聚居,许多地方尽管有很多的回族人口,但是过于分散,分散到每个街道,每个院落(当时中国并没有“社区,小区”一说)都有回族家庭的存在,无法建立“回族自治地方政府”,所以,国家曾经做出个这样一个规定:每年开斋节当天,全国回族同胞放假一天!如果开斋节适逢星期日(当时国家实行单休日制度)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将不在工作日补休!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家为少数民族规定的唯一一个“法定休假日”!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无法找到当年国家专为开斋节休假颁布的法律法规或政府文件,乃至通知。可是在今天,四十岁以上的人全都普遍认可这一规定。
如果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少数民族”字样,点击“少数民族 百度百科”,打开网页,在目录中点击“民族一览”字样,第2个民族就是回族,最后一句话“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1978年,中国开始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在这些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只规定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政府可以根据各该民族的习惯,规定放假日期。可是对于目前日渐增加的流动人口中的各少数民族同胞的节假日却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可以欢度本民族的节日,而离开自己的家乡后到了外地,就无法欢度自己民族的节日了,当然,上面所说的是十个伊斯兰民族的开斋节除外。所以我们建议国家能够考虑制定一部《全国散居和流动人口中各少数民族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保障这俩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的休假权利!是每一个少数民族同胞走到祖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享受到本民族主要节假日的休假!
开斋节的来历 篇三伊斯兰教经典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传教前,每逢莱麦丹月都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公元610年莱麦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祷时突然接到安拉的启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传递真主的教诲。后来,先知穆罕默德将这个月定为斋戒月,以示纪念。与此同时,教法学家解释,“斋戒是为了让有钱人品尝饥渴滋味,以使他们不要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省出钱来周济穷人”。
历经1400余年演变,开斋节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一天,穆斯林除沐浴净身,到清真寺参加节日宗教聚礼活动外,还要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互道“塞俩目”(祝你平安之意),祈求来年幸福。
文献记载,尔德(Eid)这个阿拉伯与此由“阿达”(Aada)这个词演变而来,原意是“返回”,演变为“聚会”,所以,穆斯林将开斋节的礼拜称为“会礼”。[2]
“会礼”是先知穆罕默德生前确定的宗教节日礼仪。根据《圣训》阿纳萨的传述,先知穆罕默德迁徙到麦地那后,发现那里的人继承蒙昧时代习惯,有两个崇拜偶像的民间节会,其场面十分壮观。穆罕默德说:“我来这里时,真主启示我,要我告诉你们,这两个庆祝节会将用新的更好的日子代替:一个是奉献牺牲的日子(宰牲节),一个是结束斋戒的日子(开斋节)。”
伊斯兰学者谢赫·艾哈迈德·巴纳解释说:“这两个日子之所以更好,是因为宰牲节和开斋节是真主降示的启示所规定的合法节日,是真主为他的仆人选择的吉庆日。穆斯林遵守这两个节日,标志着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两项获得圆满成功。这两个日子,真主给完成朝觐的人和完成一个月斋戒的人无限量恩赐,同时对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蒙昧时代的两个节日,人们祈求好天气,好运气。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有理智的人应当思考其中的奥秘。”
开斋节历史起源 篇四伊斯兰教经典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传教前,每逢莱麦丹月都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公元620xx年莱麦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祷时突然接到安拉的启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传递真主的教诲。后来,先知穆罕默德将这个月 ……此处隐藏2444个字……地方的回族穆斯林主张自己亲自看见月牙儿才行,别人报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张提前人斋。还有一些地方,他们不看新月,即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论入斋和开斋的时间一样不一样,封斋都要够一个月,这是一致的。
人了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十周岁以上的回族穆斯林,要求都要封斋,也叫祀斋或闭斋。理智不清的、小孩儿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在月经和产期都不封斋。
在人斋的当晚三点左右,各清真寺(点)的寺师傅,站到清真寺的梆克楼(宣礼塔)上,敲钟或打梆子。有的寺师傅不辞劳苦,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催醒入睡的人赶忙起来,洗手,洗脸,嗽口,做封斋饭。
这一个月,回族穆斯林得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备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用羊油、羊肉和面粉炒的一种食物,俗称肉面子或茶面子)、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饮食。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破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是在炎热的暑夏,还是在严寒的冬季,都不准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不许在斋戒期间,大量过分地漱口,呛鼻子,更不许口噙水果糖之类的食物。平时抽烟的人在斋月里也要坚决戒掉。做饭的人或搞饮食业买卖的人,可以品尝,但不能咽到肚子里。若有人为了滋补、壮阳、麻醉等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或在斋戒期间行房事、遗精(梦遗除外)等都算破斋,这一天斋也就无效了。
据说,这样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穆斯林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即洗手、净下身、洗小胳膊、洗脸、漱口、呛鼻子、抹头、洗脚。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钟声或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点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尔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族穆斯林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椰枣,所以回族穆斯林现在养成了这种习惯。
斋月的每天晚上,都有许多回族穆斯林端着自己家里的油炸馓子、油香或烙饼(回族称这种饼子为烙油香)、稀饭、瓜果等,送到清真寺里,让开斋的每人吃到一份儿。吃不完的可以带回家中,这一月,斋戒的人可以品尝到“百家饭”。不封斋的小孩,每天傍晚,也都一群群地拥向清真寺,得油香,凑热闹,分享开斋后的欢乐。
只要开斋后,你到回族穆斯林家中,就发现家家户户都大吃大喝,欢欢笑笑,一定会羡慕他们吃得那样香,笑得那样甜!亲友邻居有时还互相邀请,来家做客,犹如久别重逢的朋友,显得那样热情。即使对要饭的和过路的陌生人,主人也会端出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让你放开肚皮吃饱。这主要是他们在封斋中,体验到了饥饿的痛苦,所以才这样对待客人和要饭的穷人。
以上这些,只是回族穆斯林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不只是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欲。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动。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伤人,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到斋月二十七,回族群众很重视“盖德尔夜”,也有的叫“坐夜”。“盖德尔”是阿拉伯语,即“前定”和“高贵”之意。回族群众认为,在这一夜,安拉把全部《古兰经》通过哲伯勒依来天使下降给穆罕默德。在这一夜做一件好事,胜过平时一千个月所做的事。因此,在这一夜,回族群众一般都要做一些可口的开斋饭,特意送到清真寺里让大伙儿吃。有的还请一些人到家里吃开斋饭。经济条件较好的还设宴待客,吃完饭,可以到清真寺赞圣、诵经,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头,边吃边聊天,整夜不眠,通宵达旦。有些地区在这一夜还张灯结彩,鸣放鞭炮,互赠礼品,庆贺“盖德尔夜”。
在斋月结束,还未举行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费土尔”钱,即交纳课税。钱或交到清真寺上,或施舍给真正的贫穷穆斯林。每口人一般交现金三至五角,多者不限,没钱的可以不交。如果不交现金,也可以用小麦等粮食作物顶替,按照当地粮食价格折合现金。
回族群众认为,封了一个月斋,不交“费土尔”钱,好像失去了斋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认为是白封了一个月斋。因此,回族群众一般都愿意履行这种义务。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土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称它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思就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称它为“小尔德”,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族穆斯林称它是“过年”,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群众过春节,藏族人民过藏年。在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族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一个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穆斯林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千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了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回族群众个个腋下夹一个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回族穆斯林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
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日的会礼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风下雨,他们也无所畏惧,情绪仍很高涨。
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致“色俩目”,以示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游祖坟,念“锁儿”(《古兰经》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穆斯林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锞锞、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兔、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新疆地区的回民对肉孜节非常重视,他们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在节日前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会礼后,除扫墓、诵经外,全家吃“粉汤”。最后成群结伴,互拜节日。
在节日里,除了邻居朋友相互拜节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拜节的时间要早。回族当中流传一句俗语,叫做初一、初二拜节,初三、初四拜鳖。如果拜节迟了,会带来一些不愉快的事。
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开斋节的来历是什么_开斋节的由来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