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女娲补天》课堂教学实录(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女娲补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一我上的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精读课文《女娲补天》加略读课文《夸父追日》。接下来,我从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后记四方面对我的课例作一个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单元教材
课例中的两篇课文,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这一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精读课文共三篇,分别为:《古诗两首》(乞巧、嫦娥)、《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一篇《夸父追日》。《园地八》安排了以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训练。写作是写想象内容,围绕“假如我会变”,展开学生的童心和梦想。
本单元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2、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的语言。
3、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4、开拓学生思维,学会写想象作文。
围绕单元目标,我把本单元的课文按三个侧重点进行教学。
《古诗两首》讲述的是两个民间故事,重点在古诗的积累,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西门豹》是历史故事,我用两课时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同时进行破除迷信的思想教育。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同是古老的神话故事,都围绕着一个神话人物来展开故事,故事有着奇特的想象,而单元作文“假如我会变”是想象能力的训练。因此,我采用精读和略读结合的教学方法,“精读《女娲补天》+略读《夸父追日》+想象作文训练”用三课时完成教学。这样精略结合的教学方法,使课文学习、阅读能力的应用、阅读强度的深化、写作能力的训练一气呵成。
何克抗教授在听课后指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以一个大的主题进行单元设计,当大主题里有不同侧重点时,可分成几个小主题展开教学,余老师这样安排课时是正确的。”
(二)说课文教材
《女娲补天》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夸父追日》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弘扬了一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把课例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通过与《夸父追日》对比阅读,了解神话故事中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2、积累课文的优美词语。
情感目标:
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说过程
本课例分成三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了解女娲补天的原因。
第二课时:课文学习,重点理解女娲怎么补天,体会文段中对女娲补天动作描写的准确,感悟人物精神。通过提升文章中心,过渡延伸到略读课文《夸父追日》的学习,领略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了解神话故事中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并通过拓展认识更多的神话人物。此课时在于主题的深化、写作方法的渗透。
第三课时:进行写作方法上的拓展阅读,思维的启发,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
三、说特色
本课例具有以下特色:
1、教学设计紧贴学生实际
首先,自主学习与重难点点拨方式进行识字教学。
三年级的孩子,有了低年级的识字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中高年级的许多阅读课,都会对识字教学进行简单处理。但事实表明,三年级里,学生写错字的机率远比低年级的高。因此我在第一课时教学时采用自主学习与重难点点拨方式进行识字教学。先让学生讨论识字方法,小组内交流,再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通过集体学生加深记忆。(播放识字学习的录像片断)
其次,想象作文的有效指导。
如今的孩子,思维活跃,有着丰富的想象,但往往写起想象作文来,有的冥思苦想无从下手、有的洋洋洒洒却是漫无边际。那是因为他们缺乏了有效的指引。本课例中,通过《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以“神奇的人物”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寻找到想象的方向,在写作指导课上,通过表格归纳出故事的结构(什么人、有什么本领、做了什么好事),这就给了学生思考的范围。(播放录像)继而,通过拓展阅读,再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孩子们有了想象作文所需的素材,有了文章结构的搭架,下笔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一同去欣赏一下孩子们的作品吧!(播放录像)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时,我用雷电声、洪水声作背景,示范朗读了第一自然段。声音、文字,把孩子们带到了灾难的场景中去。(播放录像)有了与课文人物的相同感受,孩子们就能迅速溶入文本。
教学中,我还多次用巧妙的问题创设情景。如让“天塌下来了,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想想,还有许多人正受着怎样的灾难呢?”听听孩子们的回答!(播放录像)在完成《女娲补天》的课文学习时,我通过问题“生活中,有为了造福人类,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人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提升。学生们的回答是让人欣喜的。(播放录像)
3、拓展阅读目的性强、层次分明
第一课时的拓展阅读只要是侧重于文章背景的介绍。为文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的拓展阅读侧重于主题的深化。这课时里,我安排的都是神话故事,故事里都有着神通广大的人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故事人物中为人类某福的精神感染。
第三课时的拓展阅读主要侧重于写作方法的指导,思维的发散。材料更贴近孩子生活,便于更好启发学生如何选材,也便于用归纳提纲式指导孩子写好想象作文。
以上,是我对本课例课文文本的理解与设计意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女娲补天》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感悟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辛苦、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辛苦、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法:情境导入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热场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个“填人名”的游戏,来,看谁最厉害。依次出示;《 救母》《 射日》《 开天》《 奔月》《 追日》《 补天》
……此处隐藏19797个字……让学生在自主感知句子的基础上抒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聚集到一个“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等的想象,进行拓展,“女娲会遇到哪些具体困难”,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突出提升人物形象,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从整体上看, 徐 老师的课是很真实的,很朴实的,课上生成的东西很多。这课也是我们向往的语文课的境界:真实、扎实、平实。
但从这堂课所呈现的情形看,我们还有一些困惑,就是如何缩短远古神话传说的丰富内涵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同时,情感上受到熏陶呢?
再就是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我想只有课前投入了,读透了,悟明了,自己能从文本中跳出来了,教师在课堂上对生成的东西就更容易把握,自然会做到游刃有余。
《女娲补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九《女娲补天》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讲的是天突然塌了下来,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炼就五彩石,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一、揭示课题,介绍女娲。
1、板书课题,齐读。
2、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3、谁知道女娲是什么人?她创造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女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女娲能够不顾生命危险补天也就顺理成章。】
二、初读课文,强化感知。
1、《女娲补天》这篇课文,到底是怎样讲述女娲补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来简单说说。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是读出来的。让学生自读课文,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又让学生掌握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
2、通过阅读这个故事,女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通过读课文,女娲的形象一定会留在学生的脑海里。虽然那是肤浅的,可那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让他们说出来,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吧。】
三、细读课文,把握形象。
1、女娲为什么补天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是啊,真是太可怕了。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可怕的情景吧!天上有一个黑洞洞的喷火的大窟窿,地上到处都是悬崖峭壁,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深沟里去,摔得粉身碎骨。人们拼命往山上跑,山上正燃烧着熊熊大火。人们又纷纷往山下跑,可是山脚又被洪水包围了。山顶、山腰、山脚,到处是被洪水围困的人们。他们无路可逃,凄惨地喊叫着。但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你看,人们在挣扎,在惨叫。大火烧到身上火辣辣地疼,洪水淹到了脖子,透不过气来。
【设计意图:教师的描述,补充了教材的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人们在水深火热中受煎熬的情景。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慢慢地进入到课文当中。】
3、这是非常可怕的灾难,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设计意图:面对这样的灾难,学生的心情非常的难过,感情也非常的丰富,这时候的读是非常重要的。无须过多的指导,学生也会读出感情来的。因为这是内心感情的发泄。】
4、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挖掘出学生对灾难中的人们的同情和爱心。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女娲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补天。】
5、当女娲看到这样可怕的情景的时候,她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她为什么会难过呢?
【设计意图:学生知道女娲创造了人,人类都是女娲的孩子。让学生理解女娲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6、是啊,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当女娲看到自己的儿女在水火中受煎熬的时候,她的心里是多么的难受。那熊熊的大火好像在烧着她自己,那汹涌的大水让她快要窒息。她非常的焦急,下定决心要救出自己的孩子。于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知道女娲为救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三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炼石补天。体会母爱的伟大。】
7、雨求到了,大火熄灭了;船造好了,人被救出了。可是天上还有一个黑黑的大窟窿,那个大窟窿还在喷出熊熊大火,还在继续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是怎样补天的呢?读一读相关的内容,认真的体会一下女娲补天的艰辛。
学生谈体会。
四、聚焦重点,深入理解。
1、在这部分内容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女娲补天的艰辛呢?认真地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女娲补天辛苦的词语。
学生板书自己画出的词语。齐读。
【设计意图:理解重点词语,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是非常重要的。】
2、这些词语,都说明了女娲补天真不容易。为了拯救地上的人们,女娲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都走到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困难,想出什么办法解决的呢?
【设计意图: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教育学生读书,不光要读出课文中的内容,还要读出课文中蕴含的内容。我设计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开动脑筋去思考,去进行合理的想象,深入挖掘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理解深了,女娲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就更伟大了,学生也就更能体会到女娲那种博大的母爱。】
3、费尽磨难,女娲总算找齐了五彩石。在炼石的过程中,女娲又面临着什么危险呢?她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设计意图:再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历尽千辛万苦,女娲终于补天成功。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大火没有了,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了。
五、拓展
1、学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到。此时此刻,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呢?
2、前几天,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我们都纷纷献出爱心,向地震灾区捐款。现在,你还想为灾区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联系当前实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正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的教育思想。】
反思:通过观看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淞舟的课堂教学录像,使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要美读吟诵;语文要回归文化;语文要咬文嚼字;语文要回归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要回归生活。在我的这堂课中,明确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正本清源,要返璞归真。摒弃一切浮华做秀,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只有对文本独具匠心的解读,对学生真切、真诚的爱,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感悟,才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活力和创造力,这是因为智慧得到了解放,只有师生的解放才能释放美丽的精彩。所以,我始终围绕着爱心这一主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女娲身上看到爱的力量。爱使她不顾一切,爱让她历尽千辛万苦也在所不辞。正是因为有了爱心,女娲才能补天成功。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女娲补天》课堂教学实录(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