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高中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总结【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篇一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评价
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积极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党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中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背景
长期的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施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特点:
①管理方法、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一定范围里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
①积极方面: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c、是列宁对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消极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由此可见,任何政策都不能永保不衰,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变!
四、苏联的建立:(1922-1991)
时间:1922年。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斯大林模式:
(一)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
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二)形成过程:
1、形成背景:
①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②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
③与的主义历史传统
④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③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④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
⑤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二五计划后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
①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为配合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③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四)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1、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2、政治: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
3、思想文化: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功绩主要有:
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经济实力,成为了工业强国;
②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
因此,“斯大林模式”基本适应了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2、消极作用:僵化的体制与二战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在:
①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2)1953年斯大林去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性。
2、概况:
(1)经济领域:A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口的收购价格;开展垦荒,推行了玉米运动;B在工业方面:扩大了地方权力。
(2)政治领域:对斯大林的批判。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关于及其后果》
3、评价:
(1)积 ……此处隐藏2068个字……p>
①金融货币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②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工业方面: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④科技方面: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地位,加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从欧共体到欧盟)
1、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了解即可)
(1)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2)战争尤其是二战使欧洲普遍削弱,失去了传统的国际中心地位,地位大大下降。(3)二战后,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4)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成立过程
(1)1951年迈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3、欧洲一体化的意义(1)对欧洲各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
(2)对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地位,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二、欧盟成立的标志是什么?简述欧盟的性质以及欧洲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1、成立:1992年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3、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4、欧元:
A、1999年诞生;
B、欧元问世的意义: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
三、贸易区
(1)形成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②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③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
(2)诞生: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贸易协定》。
1994年该协定生效,贸易区正式成立。
(3)、意义
①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对美、加、墨三国经济都起着积极作用。
②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区。
四、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
①倡议者: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
②成立: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③中国加入APEC:1991年,中国和台湾、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⑤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五、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两个的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
A、现代科技的发展
B、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
(1)建立:①1994年在乌拉圭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成立世贸组织。
②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
A.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B.表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批准加入:2001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
二、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①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四、经济全球化
1、表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条件)
①市场经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商品流通渠道。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⑤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和平的环境。
3、认识:
①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环境污染、人、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
(2)对策:加强合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联系:①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的影响。
②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③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区别:①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总结【新版多篇】范文。